杨金英

2024-01-24 1404次浏览

/profile/upload/2024/06/11/1e558ad3-66d1-4151-b807-2015a4607da2.png

杨金英,女,1963年8月生,汉族,齐河县晏北街道义和村村民。2003年,杨金英的丈夫沈仁波因车祸意外离世,自此养育三个孩子、照顾病弱公婆的重担便落在她一人身上。20年来,她勤俭持家,含辛茹苦独自将三个孩子拉扯成人、精心照顾公婆,生活逐渐有了起色,她又主动加入村爱心帮扶团,悉心帮扶照顾村里两位80岁以上老人,一坚持就是九年。先后荣获“德州好儿媳”,“德州最美孝德家庭”以及德州市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。

为母则刚 只身一人撑起一片天

杨金英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,公婆勤快本分,持家有方;丈夫性情开朗,善解人意;孩子聪明伶俐,乖巧懂事。但天有不测风云,2003年,作为家庭“顶梁柱”的丈夫沈仁波因车祸撒手西归,留下三个不到10岁的女儿和多病的公婆,那一瞬间,杨金英像被抽走脊梁,全身麻木,心胆皆碎,精神几乎崩溃。

可还没有从丧夫之痛中走出,家庭的重担已然压到了她柔弱的肩上,顾不上悲伤也没有时间叹息,她铆足了劲地忙碌,地里庄稼的播种、施肥、灌溉、喷药、收割,家里老人及孩子的看病、吃饭、穿衣,每样都离不开她。困境没有压垮她,看着三个可爱的女儿和慈祥公婆,她激发出了掌舵家庭之船在风雨中前进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力量。

这么多年来,杨金英既当妈又当爹,起早贪黑、披星戴月,她要扛起男人才能扛得起的犁铧,她要扬起男人才能扬得起的铁锹,“别人家都是五六点就回家吃饭,可我妈妈还在田地里锄草松土。”杨金英的大女儿说,“农忙时节,妈妈每天都要忙到晚上九点多,回家后要做饭、洗衣服,一家人每天都是晚上十点才吃上晚饭。”虽然家里一直过得紧巴巴,很拮据,但是三个女儿很懂事,日常很节省,从不吵着要零食,而且姐妹的衣服总是轮流穿。洗衣、做饭、喂鸡,小小年纪的她们样样都能干,还帮助妈妈去地里干活、一起照顾爷爷奶奶。田间地头,留下了她们母女四个瘦弱的身影。

“看着孩子那么节俭那么懂事我也很心疼,俺们家没那么富裕,在物质上我不能给孩子们太多,我尽可能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爱,让她们健康长大。”杨金英说。

如今,三个孩子均已长大成人,并各自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,谈起母亲,他们眼睛里泛起泪花,挂满心疼。“我们姐妹小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快快长大,好帮妈妈减轻一些负担。”杨金英的小女儿动情地说。虽然现在女儿们都已经出嫁,杨金英对她们的爱又延续到外孙身上,有空就去帮女儿带带孩子,减轻她们的负担。

苦命相怜 彼此扶持共渡难关

在公婆眼里,杨金英便是“贴心棉袄”。从踏进这个门,杨金英就把公婆看做自己的亲生父母,家庭中的大小事都商量着办,尤其是丈夫沈仁波离世后,更是与公婆住在一起,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,逐渐抚平老人的丧子之痛。杨金英的公公晚年患上小脑萎缩症,发起病来,精神错乱狂躁不安,有时发疯般往窗户的玻璃上撞,杨金英便和婆婆一块看着防止他出事。白天犯病还好,左邻右舍还能帮忙,但到了晚上,婆婆一人无法照料,杨金英就时刻注意房间动静,及时帮助婆婆安抚发病的公公。公公后来生病瘫痪在床,八年的时间里,杨金英给公公端汤喂药、拆洗被褥、端屎端尿,任劳任怨精心照料,直到他85岁离世。

杨金英和婆婆,虽为婆媳,却情同母女,杨金英下地干活,婆婆在家准备好饭菜;过年过节娘儿俩一块儿拉着家常包水饺;婆婆病了,杨金英就给婆婆梳头、洗脸,端上饭菜。老人经常对着左邻右舍说,有金英这样的儿媳是她们家上辈子修来的福分。

传递温暖 笃行扶老睦乡间

杨金英所在的义和村是个以弘扬传播孝道文化出名的村庄,村里一直把“孝老爱亲”作为村风民风塑造的抓手,孝道文化随处可见,每年举办文体活动,将老人请到前排观看,老人节,还会为60岁以上老人送慰问品……杨金英非常感激村里和街坊邻居多年的照顾,想竭尽所能为村里做点贡献。虽然自己家的生活很苦很累,但杨金英依旧心怀大爱,还挤出时间来帮扶村里其他高龄老人。她主动加入了村爱心帮扶团,与村里沈仁海、马桂兰两位80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老人结成了帮扶对子,平常空闲时间,杨金英便会到老人家中和其谈心聊天,帮其收拾收拾屋子,打扫打扫院子,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。如今九年过去了,两位老人早把杨金英当成自己的亲女儿,几天不去老人就一直念叨她。目前村爱心帮扶团有成员20人,已经与村里75岁以上36名老人全部结对,带动起了“孝亲义和”的良好风尚。

有村民问杨金英,这么多年来,会不会觉得很辛苦、会不会有抱怨?她总是会心一笑:“只要孩子们和老人都好好地,我就知足了。”她就是这样,用最平凡而朴实的善行,感染并温暖着身边人……

【关闭】 【打印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