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4-于洪信

2020-12-30 940次浏览

按照齐河的习俗,今年99岁的于洪信老人该过百岁寿辰,满堂子孙都在尽心筹备着,孙媳刘放制作的一本家族电子相册中,军绿色的身影时不时闪现,一个大家庭四代人,十位曾参军,这就是老党员——


老军人于洪信的“家国情怀”


通讯员  宋宜广  郑庆忠

7月22日上午,按照当地习俗,一家人为于洪信老人过百岁寿辰,县委常委、人武部政委李晗来到于洪信老人家中走访慰问,并将一份6月29日出版的《大众日报》作为生日礼物亲手送到老人手上。在这份报纸上,以《一家四代十人先后参军,好家风代代传,80年党龄、99岁的于洪信说——要做有益于国家的事儿》为题,反映了于洪信一家人的军人情结和家国情怀。收到这份珍贵的礼物,老人高兴地笑了。

“小时候就认定军营是此生所向,将‘保家卫国’视为职责所在。”有人问于洪信孙子于飞为何当兵,他这样回答。他是长孙,自然凡事为弟妹们作表率。此次他为祖父“准备”的生日礼物,是部队发来的二等功喜报。
  “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他爷爷,老人高兴地合不拢嘴。这是于飞第二次立功,上次是三等功。”于飞的父亲于明说。当年,于明不足周岁,便随父母来到齐河县安家。6月22日,他将家族10位从军成员一一罗列出来,一个“军人族谱”呈现在记者眼前:第一代军人是于洪信和妻子孙运兰;第二代是长子于明和妻子张锡荣、三子于光、二女婿王庆生;第三代有孙子于飞和妻子刘放、外孙王峰;年龄最小的第四代参军者是曾外孙王天乐,今年23岁,入伍已5年,去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  “父亲作为一名党员、一名军人的神圣感使命感,已经成为我们的‘家风’,一代一代传承下去。”于明的妻子张锡荣同样出身军人世家,对于洪信的敬重发自内心深处,她对老人的个人事迹如数家珍。
  于洪信是山东汶上人,1939年加入八路军115师,1940年入党。1942年10月,在费县发生的一场战斗中,头部被炸伤,右眼近乎失明。伤愈后经组织批准留在当地野战军医院工作,与军队护士孙运兰结为夫妻。新中国成立后二人原本可以留在济南,却主动要求分配到当时条件相对艰苦的鲁西北工作。1955年10月,他们来到齐河县供销社,并扎根于此。
  之后,于洪信先后将两个儿子送入军营。刚到青海入伍的于明在“入伍动机”一栏中写道:“继承父母心愿,立志当兵。遇到什么困难,都不能当‘逃兵’。”2000年,于飞参加高考,成绩优异的他写下的唯一志愿就是军校,最终如愿被武汉一所军校录取,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,几年后他再次进入军校读研究生,现在火箭军后勤部工作。
  “父亲常说,‘要做有益于国家的事儿’,他这辈子都把这句话当做人生信条。”于明告诉记者,自己最敬佩父亲之处也在于此,虽然平凡,但不忘初心,并以此来要求子孙后代。不管是缴纳党费还是捐款捐物,于洪信老人哪次都不落下。10多年前,于洪信所住平房要拆迁,相关部门照顾老军人和离休老干部,专门征求他们意见,可提一些要求尽量予以满足。“不搞特殊,该多少就多少。”事先没有和任何人商量,于洪信随即作出了决定,换来的90平方米的楼房,也就是他现在的居所。
  “考虑到今后生活方便和房产保值,弟弟妹妹们后来劝父亲要求一间车库,认为就是父亲一句话的事情。但父亲表示:可以要,你们兄弟姐妹凑钱买吧。”最终是兄妹五人凑了10万元买下车库。而父亲的话,迄今言犹在耳:“这个宿舍本就是国家分给我们的。提要求之前先想想自己为国家作过多少贡献。咱们当兵为什么,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,看看今天的幸福生活,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。”
  正是这样一位“倔强”的老兵,让全家人爱戴不已。孙媳刘放也是一位优秀军人,与丈夫于飞同在火箭军工作。她抽时间把祖父的百岁生日相册制作成了视频。“朴实无华的爷爷在我心中是一个伟岸的形象。他深明大义,处处为大局着想,事事从大局出发,时刻体现着一名老党员的无私本色。”刘放说,自己很有幸能成为这样一个军人世家的成员,爷爷的精神也激励着年轻一代沿老一辈的足迹奋勇向前。

【关闭】 【打印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