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振: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楷模

2020-07-23 317次浏览 来源:齐河文明网

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楷模 ——追记齐河县第一中学优秀教师杜振

       普通的居民楼内,65岁的退休职工杜延祥一个人坐在儿子生前的房间里。夕阳余晖照进来,微风吹着窗台的兰花,墙上挂着儿子的奖状、照片、充满阳光的笑脸……

      “自从杜振走后,他爸爸每天黄昏这个时候就一个人在孩子屋里坐着,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,谁也不叫进去。”杜振的母亲赵桂芹说。

       随着老人的述说,时光被拉回到一个多月前……

       2019年4月28日,齐河县殡仪馆,300多名齐河一中历届毕业生以及在校师生,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。哀乐低沉,鲜花如簇。这一天,齐河一中年仅41岁的班主任、校公寓科副科长杜振,他的追悼会在这里举行。杜振老师因心脏病突然发作,于26日凌晨去世。

他勤恳工作、生活毫无规律,身体亏耗得厉害

       杜振妻子单晓飞是独生女,连续任齐河一中高三毕业班语文教师;儿子12岁,正读小学六年级;女儿刚刚1岁零9个月;父亲患结肠癌,唯一的弟弟在云南当兵;岳父患脑萎缩,无法自理,家庭负担沉重。在学校里,杜振连续担任4届高三毕业班班主任,2013年兼任公寓科副科长,负责2号公寓楼900多名高三学生的就寝管理。“每天5点就起床,凌晨才能休息,可以说,只要学生在校他就一直在岗。”原公寓科科长刘曰军说。

       采访中,笔者截取了杜振生前的一段作息时间表:1110分,赶在学生放学前,杜振提前回家为儿子做好午饭;1130分,学生放学,杜振赶回公寓楼维持纪律;1320分,学生起床离开公寓,杜振回家吃饭……2130分,学生进入公寓,杜振维持纪律;2330分,学生就寝入睡,杜振跟值班人员分析当天情况,晚12点回家。每周3次值班,整宿住在公寓楼。

       赵方洪是杜振班级所在的年级主任,自从2002年起,二人就一起合作。赵方洪说杜振是他最好的朋友、同事。事情已经过去一个月了,但他仍然清晰地记得跟杜振最后分手那一刻的情景——

       “4月25日,晚自习下了课,我照例巡视各班,看到杜振还在班里开班会。我转一圈回来,杜振已经开完班会,又跟两个闹矛盾的同学单独谈话调解。10点零5分,我和杜振还有那两个学生一起走出教学楼。当来到北餐厅十字路口时,杜振往北去公寓楼值夜班,我往南回家属院。临走,他还朝我挥了挥手。没想到,这一挥手,竟成为我们俩的永别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那晚,杜振把两个学生分别送回宿舍,又检查完纪律,已是夜里11:20。在与宿舍管理员华新廷交谈时,杜振突然紧皱眉头,双手捂住胸口蹲了下去。再看时,已是脸色蜡黄、额头上渗出密密的汗珠。

       “我胃里不舒服,先回家吃点药,一会儿再回来。”杜振告诉华新廷。骑电动车走出十多米后,他又折回来告诉华新廷:“你先上楼注意一下刚才那两个学生,虽然和解了,我怕一会儿想不开闹别扭打架。”安顿完后,杜振回家吃药,却再没回来。

       因为夜里12:00多回家是家常便饭,怕打扰妻儿,杜振总是悄悄进屋。那天正赶上高三第二次练兵考试,妻子批阅试卷至晚上10:00,回家就休息了。半夜去洗手间,她发现杜振俯身趴在客厅地板上,已经去世了,手里攥着治胃病的几粒山楂丸。这时是4月26日凌晨。

       “他一直认为患有胃病,没往心脏上想,常备治疗胃病的山楂丸。在他去世半个月前,有一天曾告诉过我胃胀,搅拉得慌。我劝他去医院查查。他说等这批孩子高考结束后一定去,可是直到临去世前一直也没去做检查。”赵方洪说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给同事的印象一直是匆匆忙忙。家、教室、公寓三点一线。据说,自从工作到去世,他参加过的同事业余聚餐寥寥无几。“8小时工作制”对他丝毫没有一点意义。去世后,家人想找一张跟他的合影照片,结果除了与学生的合影,他与妻子孩子的合影竟一张也没有。

为人生奠基,他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

       4月28日,杜振遗体告别仪式临近结束时,突然,2018年一中毕业生王岩急匆匆赶到,后面跟着他的父母。三人还未走进告别厅,王岩母亲就抑制不住大声哭了起来,引得周围人再次落下泪水。

       “要没有杜老师,俺家王岩无论如何也考不上大学。好人怎么不长命啊?”王岩母亲哽咽着哭诉。

       王岩读高三那年转入杜振班里,此前读高二时,他成绩极不理想,当时一位老师曾告诉王岩父母:这样的成绩恐怕连个专科也考不上。进入杜振的班里,王岩的成绩仍然一路下滑。那段日子里,连父母都对王岩彻底丧失了信心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天晚上,王岩在宿舍里正要睡觉,被杜振约到了值班室。一番闲聊后,杜振突然问道:“王岩,心里有没有喜欢的女同学啊?”

       “有,”王岩犹疑着回答,“是咱班的。”

       “我知道,其实我观察你一段时间了。我跟你举个例子。2006年我当班主任时,班里有一对男女生,他们一度恋爱了8年,最终,因为大学毕业后分配去向不一致,两人还是分了手。我问你,你是以谈恋爱为目的,还是以将来结婚为目的?现在就算你跟她表白了,将来也很难走到一起,倒不如把心收回来,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,等大学毕业再追求爱情也不迟。”

       一番促膝谈话,如同清清细流缓缓流进王岩心里,王岩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肥皂泡一样,缓缓落到了现实的土地上。“从那以后,杜老师隔一段时间就跟我聊聊,逐渐把我的注意力引到了学习上。没有他,我绝对考不上山东财经大学,是他改变了我的一生。”

      杜振吃的是“死工资”,身上背着房贷,但他对学生却“穷大方”,学生病了去医护室甚至县医院治病,他不仅全程陪同,还自己掏钱。过后学生还钱他一概拒收,说要等到学生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后才可还账。变天了,有些女学生衣裳单薄,他立刻回家取了妻子衣服给她们。冬天早操结束,学生回到教室,发现自己杯子里已经倒上了半杯热水。杜老师仍在忙碌着为大伙烧水,水壶是他从自家带来的。

       亲其师信其道。司道林是一个充满英气的小伙子,2015年在齐河一中毕业,是杜振的学生。采访时,面对陌生的我们,还有小他两岁的学妹,司道林没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,掩面哭泣了好多次。“他太累了、太累了,太操心了,晚上12:00前从来没回过家。”

       待平静下来,司道林说:“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中,总会遇到两三个贵人,杜老师是我最重要的贵人。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怎样把我们带好!”

       司道林入学成绩在全校排50多名,高一时一度是班里的第一名。然而到了高二,他分进杜振班里。他的注意力发生了严重的偏差:“学习没什么,稍微用点力就能赶上;关键是在高中多交上几个过命的朋友。”为此,他在课堂上不再认真听讲,满脑子想的是如何搞好同学关系。结果高三第一次月考,他的成绩一下子下降到全校200多名。

       杜振在找他谈话之前,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观察,做足了功课。刚一见面就告诫他:其实在齐河一中你不是最聪明的,这里藏龙卧虎,高手多的是;尤其是,你的数学成绩不咋地,这是你致命的弱项;至于交朋友,你要知道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该做的事,高中的首要任务仍旧是备考,等到了大学,自然会遇到更多更优秀的人。话不多,句句点到了要害上,杜振做学生思想工作从来没有空对空,玩虚活,总是直戳痛点,药到病除。司道林最终考入山东警察学院。

公认的“治班能人”,他班的高考成绩刷新全校记录

       根据学校安排,高三杜振只当班主任,不任课。隋心雨说,她记得,任课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时,杜老师会经常站在窗外“偷听”。他会观察每个人的表情、神态,判断他们是否听懂了,是否走神了,用小纸条一一记下来交给任课老师。

       王海燕老师曾与杜振在一个教课组,她经常会收到杜振递来的“小纸条”。“他会告诉我哪个学生对哪个问题好像没听明白,建议我课下给他开小灶;有哪个同学没认真听课,建议我下节课提问他。”王海燕说,“收他的纸条成了习惯,感觉我们就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,现在他走了,再也收不到他的纸条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在杜振班里的后墙上,悬挂着一个特殊的计分板,这是杜振对于教学管理的另一项发明创造:板子上画满了表格,详细记录每名学生的总成绩、各科成绩。每次月考后,记分板都会更新一次,促着大家往前争。

       在平时管理班级中,杜振极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。其他班主任有时为了抓学习进度,把班会时间改成了自习课。但是杜振从来没有,“他坚持开班会,45分钟,从头讲到底,而且内容从来不重复。”副校长陈显亮说。杜振在班会上,跟大家既探讨具体现象,又探讨人生话题;既揭开思想误区,又指明努力方向;既灌输哲学道理,又启发大家思考人生命题。他的班会富有思想性、针对性和亲和力。

       功夫不负有心人。杜振带领的2015级学生考出了齐河一中历史上最好成绩:47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全部通过了本科线。

用爱施教、以爱系家,用真心温暖身边每一个人

       工作人员来到2号学生公寓楼他的值班室,帮他收拾遗物时,突然,一个圆形针线盒跃入眼帘。打开,里面有蓝色线、黑色线、红色线、紫色线,交织在一起,像彩虹。原来,每天放学学生回公寓,杜振总是站在公寓门口,看着学生们一个个进入。当他看到哪个学生衣服开了线,撕了口子,就把他们带到值班室,一针一线帮他们缝好。如今,杜振走了,这个针线盒一直静静地躺在他值班室的抽屉里。

       邹存福是单亲家庭出来的孩子,与母亲相依为命。一天杜振正在2号公寓楼查寝,看到邹存福一瘸一拐走了进来。

       “怎么了?”

       “长跑时,把肌肉拉伤了。”

       “没事,孩子,一会给你按摩一下就没事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忙完手头工作,杜振把邹存福领进值班室按摩了40多分钟。看到邹存福疼痛减轻了,杜振叮嘱他:“长跑前一定要先热身,以后再有拉伤,随时过来找我。”

       一度缺少父爱的邹存福突然感觉到来自父亲的温暖,他说一辈子也忘不了杜老师称呼他的那声“孩子”,一辈子也忘不了杜老师为他做的这次按摩。闲谈中,杜振了解了邹存福的家庭情况,从那时起,杜振经常找邹存福,问他还有钱么?衣裳带够了么?家里有困难么?当他学习上遇到了困难,思想上出现了困惑,都及时帮助,及时解惑。久而久之,杜振变成了邹存福心中的“指明灯”、“靠山”还有“父亲”。

       杜振老师去世的第一天,已在大学读书的邹存福听到消息,赶紧跑回老家,拉着母亲第一个来到老师灵前。那么大一个小伙子,嗷嗷地哭,哭得人心里潮潮的。

       杜振给予学生的是爱,但他绝不是为了所谓的名利。恰恰,他对名利看得很淡很轻。2017年,学校里要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。公寓科领导决定推选杜振。科长刘曰军把这个想法告诉他时,他却说:“这个荣誉不用给我,先紧着其他优秀人员吧。”最终,公寓科只能再次推选,把这个荣誉给了别人。

       杜振对家人的爱,也格外深沉。2017年,杜振父亲患上结肠癌,需要立即手术。可当时正赶上杜振要带学生去参加高考,无法陪伴,无奈之下,他让妻子替他照顾。高考结束后,杜振见学校无事,白天黑夜陪护在病床前,不让别人代劳一点小事。他还给父亲从网上搜罗了很多偏方、秘方,买来中药,亲手给父亲熬药。

       熟悉杜振的人都知道,他有一条雷打不动的规矩:周六中午陪父母吃饭,周日中午陪岳父、岳母吃饭。父母的衣服甚至内衣内裤都由他买。岳父2018年患小脑萎缩,他替老人订阅《中国老年报》,给岳父买了最时髦的足力健鞋,鼓励老人多做户外运动。

       杜振的妻子,是高三语文教师,教学任务繁重。杜振主动把家务揽了过来,洗衣、做饭、接送孩子……,啥也不用妻子伸手。“每次下班,他都是先接孩子、再做饭,顾不上吃口饭就到了去公寓楼查寝的时候了。他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!”单晓飞说。

       杜振走了,永远地走了,殡仪馆告别厅北墙正中间,悬挂着他生前的照片,仍然是那么帅气,那么英姿飒爽。杜振火化前夕,工作人员把四位老人和孩子接到殡仪馆,做最后的遗体告别。杜振岳母给女婿擦了擦脸,哽咽地说:“你太累了,歇歇吧,你放心,孩子俺替你抚养成人。”她抬眼望了望病弱的亲家公、无法说话的丈夫、年轻的女儿还有两个幼小的小外孙,却再也按捺不住自己:“杜振啊,你走了,这家子人可怎么活啊?”

       这时,不知为什么,杜振1岁半的小女儿,小小的嘴里竟然呀呀地蹦出两个字:“爸爸”、“爸爸”……那如清水一般的呼唤声,在告别厅里久久回荡……


【关闭】 【打印】